大小鼠切口疼痛模型是研究术后急性及慢性疼痛机制、评估镇痛药物效果的重要工具。以下是基于现有研究的详细总结:
01
常见切口疼痛模型类型
1.足底切口模型
· 模型特点:通过在大鼠或小鼠后肢足底制造标准化切口(通常长度1cm),模拟手术切口疼痛,引发机械痛超敏和自发痛行为。
· 应用:主要用于研究急性术后疼痛及慢性术后疼痛(CPSP)的转化机制,如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。
2.皮肤/肌肉切口牵拉模型(SMIR)
· 模型特点:切开皮肤及肌肉后牵拉深层组织(如跖肌),模拟手术牵拉损伤,导致机械痛阈值持续降低(术后1-10天)。
· 应用:适用于评估术后慢性疼痛的长期影响及镇痛药物(如可乐定、右美托咪定)的剂量依赖性疗效。
3.剖腹手术模型
· 模型特点:通过腹部切口引发术后内脏疼痛及行为改变(如体重减轻、蔗糖偏好降低),但疼痛持续时间较短(24小时消失)。
02
模型构建方法
1. 足底切口模型(大鼠)
手术步骤:
① 麻醉:戊巴比妥钠或异氟烷。
② 切口:足底外侧缘作1cm纵行切口,切开皮肤、筋膜及肌肉,钝性分离避免血管损伤,不缝合切口。
(图片来自于网络,侵权即删)
行为学评估:
① 机械痛阈值:使用Von Frey纤维丝刺激足底,记录缩足反应阈值(术后1、3、7天检测)。
② 热痛阈值:热板实验(52-55℃)测量缩爪潜伏期。
2. 皮肤/肌肉切口牵拉模型(小鼠)
手术步骤:
① 麻醉:异氟烷或戊巴比妥钠。
② 切口:皮肤及肌肉切开后牵拉深层组织(如跖肌),缝合皮肤。
行为学评估:
① 机械痛阈值:Von Frey测试显示术后1天痛阈显著降低,持续至10天后逐渐恢复。
② 条件性位置偏爱(CPP):评估药物(如右美托咪定)对自发痛的改善效果。
03
模型特点与注意事项
1.优势:
· 可重复性强,能稳定模拟临床术后疼痛特征。
· 结合行为学与生化指标(如IL-1β、TNF-α),揭示炎症与神经损伤机制。
2.局限性:
· 切口长度、麻醉时间等操作细节可能影响结果稳定性。
· 热痛阈值在部分模型中无显著变化,需结合多指标评估。
文献案例
【文章题目】
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的影响
【文献摘要】
目的:探讨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。
方法:①采用序贯法测定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 ED50 值;② 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;③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新斯的明对脊髓背角 c-fos 基因表达的影响。
结果:①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 ED50 值为 8. 36 μg,95% 可信区间为 6. 68 ~ 10. 70μg;②手术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明显高于 F 组,预先 IT 新斯的明可明显降低术后疼痛引起的累积疼痛评分;③与 S 组相比,新斯的明 ED50 量明显抑制 c-fos 蛋白的表达,作用主要产生在Ⅰ ~ Ⅱ层、Ⅴ ~ Ⅵ层,以Ⅰ ~ Ⅱ层分布最多。
结论:①预先新斯的明 5 ~ 15μg 鞘内应用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伤害作用;②预先鞘内注射新斯的明的抗伤害作用与抑制 c-fos 蛋白的表达有关。
主营项目
1. 动物实验
动物饲养、疾病造模、行为学检测、心功能、无创血压、血常规、全自动生化检测等
2. 细胞实验
CCK8/MTT、原代细胞分离、流式细胞实验、细胞划痕、侵袭、迁移、EDU染色、转染、稳定株
3. 分子生物学
PCR检测、荧光定量PCR、绝对定量PCR、端粒酶长度、pull down、双荧光素酶、SSR、SNP检测等
4. 蛋白实验
WB、Co-IP、酵母双杂
5. 病理实验
HE染色、免疫组学、电镜
6. 生理生化实验
肝肾功能、抗氧化、免疫反应等生理免疫指标;动植物营养指标、微量元素、重金属、酶活等。
7. 多组学实验
基因组、转录调控、蛋白组、代谢组、微生物多样性、宏基因组、生信分析
8. 整体课题实验
方案设计、整体实验交付、标书写作、论文润色、协助投稿
联系我们
康旭禾生物提供包括动物实验、细胞实验、分子实验、病理实验、流式检测实验及论文翻译、润色、投稿辅助等相关的各项服务。
联系方式:15579126092
公司官网:http://consurebio.com/
公司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小蓝VR产业基地D座2楼